东莞全市制造企业软件市场超千亿元

 2017年,东莞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超300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按照平均每个企业运用软件产品的金额1000万元计算,全市规上及高技术制造企业的软件市场需求可达到1200亿~1500亿元的市场空间。

  近日,东莞市现代信息服务协会发布的《东莞市软件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新动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尽管面临着自主创新程度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软件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市“两化融合”已发展到中级水平,软件产业也实现飞速发展。

  市场基础:

  融合发展带来超千亿元市场空间

  所谓“两化融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即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近年来,东莞积极响应工信部和省的有关部署,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报告》认为,当前,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就是工业软件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对东莞来说,虽然制造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但日益受到诸如软件技术和制造业融合程度不高的制约。

  “软件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是实现智能制造全新生态的支柱性力量。”赛迪研究院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卢世棱认为,在东莞这样的制造业名城开展“两化融合”课题研究有着独特意义。

  《报告》也指出,东莞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制造业基础,为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运用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卢世棱表示,如果按照平均每个企业运用软件产品的金额1000万元计算,全市规上及高技术制造企业的软件市场需求可达到1200亿~1500亿元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市企业在工业软件投入上也存在分化。《报告》显示,2017年,东莞大型企业工业软件投入占其销售收入平均为1.61%。而中小企业这一投入占比为9.7%。这意味着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成本较高。

  软件产业:

  业务收入倍增但“一枝独大”

  “两化融合”离不开软件产业的壮大与支持。《报告》指出,与发达的制造业相比,东莞软件产业依然显得薄弱。

  据悉,2011年以来,东莞软件产业呈现高速增长、多元化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以松山湖、长安、南城为中心的辐射聚集区。2017年,东莞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约311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全省3.2%,位居全省第四。“从数据和排名上看,还是比较乐观的。”卢世棱表示。

  同时,近三年来,骨干企业的软件业务收入平稳壮大。2017年,全市共有14家企业软件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10家企业软件业务收入超亿元,3家企业软件业务收入超10亿元,软件龙头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不过,《报告》也指出,如果深入分析,2017年,东莞市软件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实现收入217.21亿元,同比增长171.94%,占到了软件业务总收入的近70%。更重要的是,其总量和增长主要来自华为终端的嵌入式系统软件,10家软件龙头企业占软件业整体收入超过九成,而大部分软件产品特别是工业软件产品的平均规模依然处于600万元以下。也就是说,软件产业呈现出“一枝独大”的不均衡发展局面。

  此外,在创新方面,尽管去年我市软件著作权登记1125件,同比增长35%,各类资质认证、高等人才方面也有所进步;但在引以为傲的智能手机,大力发展的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我市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操作系统、核心关键智能化软件。

  发展程度:

  我市“两化融合”发展至中级水平

  《报告》还指出,尽管面临种种制约,但经过多年探索、培育,我市“两化融合”已经初具雏形,发展到中级水平。其中,“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主要增长来自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增长相对放缓。

  “两化融合”如何向高水平发展?《报告》提出,东莞市软件与制造业融合的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包括新技术应用、产品创新、软件技术的集成应用、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的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


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作为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链接融合的载体,GE、西门子等全球龙头纷纷推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而东莞在这一领域聚集了不少优秀的智能制造平台厂商和相关软硬件企业。2018年,我市发布了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相关平台、方案商和服务机构达42家。《报告》建议,对此要紧跟政策脚步,开展试点示范,推动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并加以应用推广。

  《报告》还对优化“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量化评估、财税扶持、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建议。譬如,在推广应用上,很多中小企业都希望借鉴复制同行业企业对工业软件建设与应用的模式,这一需求仅排在政策资金扶持、工业软件培训之后。(记者 黄锐 见习记者 赵茂杰)

相关产品

评论